会员登录|申请入会|设为首页|邮箱登录 中文|en

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学会动态 - 学会新闻
“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与服役安全”青年科学家沙龙在京举办
日期:2025年08月06日    来源: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     分享:

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立项支持下,由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联合北京科技大学、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主办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与服役安全”青年科学家沙龙于2025年8月2日在中国科技会堂成功举办。活动聚焦氢能关键材料研发、服役安全保障与技术创新等前沿议题,吸引了来自全国2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的30余位优秀青年科学家参会研讨。

image.png

活动合影

image.png

张博威教授主持活动

本次沙龙活动由北京科技大学张博威教授和鲁启鹏教授担任执行主席,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马菱薇教授担任学术秘书。

 image.png

程学群秘书长致辞

活动开幕式上,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秘书长程学群教授为本次活动致辞。他强调,氢能作为未来清洁能源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其规模化发展亟需材料科学领域的强力支撑。面对氢环境下复杂多样的材料腐蚀失效机制,程秘书长指出,深入开展氢能材料基础研究、服役状态监测及防护技术研发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他特别呼吁青年科研工作者要勇于创新,持续推进材料防护技术突破,为我国氢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创新动力。

 image.png

主旨报告

在主旨报告环节,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围绕氢能产业的关键科学问题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西安交通大学解德刚教授以“氢对金属中位错与界面的影响”为题,系统阐述了其团队在微纳尺度氢致断裂行为研究方面的突破性进展,引发了与会学者对氢扩散动力学、裂纹萌生机理及先进原位表征技术的深入探讨。香港理工大学邹芳鑫教授作了题为“量子隧穿赋能的自传感耐压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及其在储氢材料损伤检测的应用”的专题报告,重点介绍了该团队在智能复合材料多物理场响应机制及氢储运安全监测技术方面的创新成果。报告后,与会青年学者围绕材料的自传感机理、规模化制备工艺及工程应用前景展开了热烈交流。怀柔实验室王宁副研究员聚焦“电解水制氢技术的现状与应用”,结合典型工程案例,深入剖析了绿氢制备技术的产业化路径与发展瓶颈。报告内容激发了现场观众对电解系统能效优化、关键装备国产化等热点问题的高度关注,与会专家就此进行了富有建设性的讨论。

image.png

交流讨论

在自由发言环节,青年科学家们围绕氢能催化剂开发、电解工艺优化、储氢材料服役安全、多尺度腐蚀行为表征等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与思想碰撞。大家结合自身研究方向,分享了在实验方法、表征技术、理论建模及工程应用方面的研究经验与思考,提出了若干具有前瞻性的创新设想。北京科技大学郑文跃教授、浙江大学侯阳教授作为对话专家,从学科交叉融合的角度出发,对青年科学家提出的研究方向和技术路径给予了细致指导与专业回应,鼓励大家聚焦实际需求,深化“从结构设计到服役安全”的全链条理解,推动从科学研究向工程转化的落地实践。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氢能关键材料研发与服役安全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氢环境下材料面临的腐蚀、氢脆、疲劳等多模式失效机制具有高度耦合与复杂性,亟需打破学科壁垒,集聚材料科学、环境腐蚀、电化学、力学、数据科学等多领域力量开展协同攻关。未来应进一步加强非贵金属催化剂的高通量筛选与原位机制研究,推动服役环境多维数据监测、失效判据建立与寿命预测模型开发,构建以人工智能驱动的材料快速设计与防护策略优化平台,支撑氢能装备全生命周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评估。

image.png 

参观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

会后,青年科学家们前往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开展实地调研,系统了解氢能关键材料在典型服役环境下的腐蚀行为监测、数据库建设与失效模式分析,进一步加深了对氢能装备服役安全技术体系的理解。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